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亞太電商論壇 一次解密跨境、行動與全球佈局三大趨勢

十月初,台灣電商圈盛事一件的是數位時代與政府主辦的亞太電商論壇,這次論壇邀請各大網路業者探討未來趨勢,小編這次選取網路整理過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亞太電商論壇登場 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十大專家, 一次解密跨境、行動與全球佈局三大趨勢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數位時代票選100大網路賣家-百大勝出靠3大關鍵

最近數位時代舉網路電商賣家票選得活動,自數位時代舉辦此活動以來,已過數年,每年各大賣家名次互有起落,2015年新得榜單又出來了,有鑿於此網路也出現一些分析文章,小編取其中一篇與大家分享。


回歸商務本質,不只是「電子商務」!100大網路賣家勝出靠3大關鍵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職場達人,憲哥看高年經實習生體悟

近日,身邊的朋友紛紛在FB上發文,大讚高年級實習生好看,從另一種角度看職場文化,踏入職場一年多,讓我非常好奇這部電影,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佳評如潮,從電影院看完,上完想找大家看法,幸運看到亞洲企業知名講師的謝文憲,憲哥的專欄,分享一下。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電商新盛世??還是電商新剩事??

最近台灣網路圈電商業者,熱烈討論一篇商業週刊專題報導的文章,文章指出台灣產業開始進轉型網路業界,造成電商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告,然而產業轉型網路是長期以來即一直進行著,早已是主流趨勢,是否值得大吹特捧呢?

因此業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本文即是分享自該篇文章,讓大家一同共同思考。

商周專題:電商新盛世

是的,我是在1999年開始進入電商產業,當時的確見過一些案例,憑著一份企劃BP就拿到數百萬資金,開始做電商;也看過很多人進入電商,然後黯然離去。當時網路購物甚至沒有線上刷卡,當時我們請客戶在網站上下載刷卡授權單,填寫後傳真給我們(現今有些旅行社仍這樣做),但個人有幸見證到電商興起那個年代。1999年開始在網路上賣保養品,一路更迭變換,中間遇到許多磨練,跌倒又努力爬起來的經歷。

2001年我也見證到當時許多網站上市,雅虎併購台灣奇摩,成為現在的雅虎奇摩網站;ebay用新台幣約4億併購了力傳uBid(2002/2/26見報,連結如下:http://www.ithome.com.tw/node/16205);2006年8月台灣第一個華文搜雲引擎蕃薯藤賣給網絡數碼(Webs-TV) ,請見連結: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765。期間也很多網站電商夥伴倒閉,終於成為現今台灣電商的樣貌。

這幾天一篇商周的報導,掀起了網路電商業界的討論,標題為:「電商新盛世」,連結為: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IndepArticle.aspx?id=26595

文中寫到台灣現在許多傳產大老闆開始注重電商,台灣電商的營運主管已被喊價到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年薪;連剛畢業的應屆畢業生,阿里巴巴都可以開出人民幣23萬元(約合新台幣115萬元)薪水。這篇文章一出引發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台灣電商的確正在蓬勃發展,另一種觀點則是這報導太誇張了,根本沒有人領2500萬年薪,台灣電商更是泡沫化的徵兆已現,可能過度泡沫接下來台灣電商還會倒閉一波,會有更多電商公司無法存活。

如果妳問我看法為何?首先我想今年底開始台灣經濟就會很慘(原因很多,但不是本文討論重點,就大家一起承擔苦果吧!),簡單用以下觀點來回答:

◎電商作為一種通路:電商和各種網路行銷發展到今天,其實電商是一個通路,一個新形態的通路,網路行銷是一種新的行銷模式。很難定義這個新的通路和模式,因為電商融合到現在不是單獨憑空的通路,也不是承襲原本就有的通路模式電商融合實體和虛擬、舊有和新創、螢幕和店面等各種型態,成為現在最重要、但也最難理解的新形態通路樣貌。

海外的案例告訴我們,電商龍頭Amazon 開始佈建許多新型態的零售科技,比如在家按鈕送貨、無人機送貨等,而Amazon也在2004年收購中國卓越網成為中國亞馬遜網站,2014年5月亞馬遜則宣布用2000萬美元入股生鮮電商上海美味七七網,不斷擴大零售業版圖。實體零售業龍頭Walmart則直接買下更多原本就持股過半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1號店」,將其成為Walmart中國電商網站。而在電商競爭激烈的中國,可參見這則報導:「陸電商巨人 跨實體通路拚創新」,連結為:http://udn.com/news/story/7240/1212930

文章提到2015年8月,中國最大的B2C電商龍頭京東商城用人民幣43億元入股連鎖超市「永輝超市」,持股10%。而另一電商平台阿里巴巴集團同時和中國最大實體零售業者蘇寧雲商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投資約人民幣283億元參與蘇寧雲商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後總股本19.99%,成為蘇寧雲商第二大股東;而蘇寧雲商將以140億元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阿里巴巴新發行股份。虛擬電商通路都開始往實體通路佈建,兩者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而在台灣我最近才聽到一個年營收數億元新台幣,擁有將近20家實體分店的零售品牌,卻為了一個數百萬元的簡單進銷存系統,70多歲的老闆一直不願意簽字同意建置這個系統,因為並無法確保獲利,老闆也認為用更多臨時員工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電商是一種新型態的零售通路整合,台灣尚未看到更多運用,改變正在發生中,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是從網路蒐集資訊,綜合評估後選擇虛實整合模式取貨付款,會有更多運用發生。

◎電商作為一種產業:很多人呼籲已經有太多年輕人創業,但各位有想過嗎?在上個世紀台灣貿易盛行時,電子業也有許多人創業,現在看到的上市櫃營收數百億十億的電子業大老,都是台灣最早一波創業潮下存活迄今。比起動輒購買設備就要數億數千萬的投資,或者研發一個晶片專利、註冊生產出來就得花掉數億數千萬創業模式,電商其實提供了現在資源不均等現實下,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用小資本切入。或許妳要嘲笑這些年輕人,只不過在網路上銷售某些東西,花了數萬元建置網站、甚或只有幾萬元購買廣告嘗試;或者因為有個靈光一現的好點子,創業團隊就撰寫出來,作為一個App或遊戲、或網站提供人家下載購買等。

越來越多新型態創業是我們看不懂的內容,更不用說原本電子業的老闆們,但不幸的是大多資源如土地、現金、創業資源等都還是在過往台灣產業大老手中,會聽到批判現今的電商網路創業模式非常正常,不要說60、70歲的大老們,我今年40歲就開始常常不懂年輕世代的上網模式,也看不懂許多新的網路運用和商業模式等,更遑論年紀比我更大的產業大老和官員們。我甚至已經算是網路重度使用者了,要讓不常使用網路、生活中也很少利用網路電商運用的大老闆們,願意敞開心胸學習新形態創業,我認為是緣木求魚。在沒有太多資源狀況下,越來越多年輕團隊採用小規模數萬幾十萬創業,然後開始做一些小題目,其實是非常正常的。

就很像美國大聯盟MLB,每年數萬人加入美國職棒小聯盟,從新人聯盟、1A、2A、3A奮鬥上來,最後只有數百人可以達到大聯盟的美夢。網路電商創業雖然眾多,但可以最後升上大聯盟的公司屈指可數,其中99%都失敗淘汰了,但這過程中培訓出來的失敗創業家、各新創公司員工、各種新創業模式嘗試,可以累積許多能量,作為台灣下一階段的產業參考。

電商並不是一個獨特的產業,對許多產業來說,電商只是其通路、其技術、其整合模式、其創新嘗試的一環,電商在台灣的各產業都尚未深入,也還沒融合傳統和新創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多培養更多電商領域人才,不一定只留在電商公司,各大產業都需要電商人才,還有許多長路要走。

◎電商作為一種創新:前陣子朋友在日本買房子,到東京市中心搭電車通勤需要一小時左右,30多坪房屋(日本沒有公設都是實坪)折合新台幣是900多萬,別忘記日本收入是我們的三倍。大家常說房地產是產業火車頭,這幾年股市、房市都逐漸走下坡,少數人賺的荷包滿滿,已經賺取台灣許多財富,而且擁有眾多房地產,早就可以爽爽過日子。但我不懂的是,難道房地產可以一直漲下去?大家都知道台灣沒有下一步產業規劃,一直罵說電子業沒落後沒有新的產業替代。那為何大家還要放任炒房,讓極少數人賺取房地產、無助於產業實質發展,卻還甘願接受?願意成為炒房幫兇?

電商作為一種創業模式,台灣需要更多創新不是嘛?除非妳認為台灣現況非常好,未來也非常有前景,如果事實不是這樣,那挑選電商作為整體長遠策略發展,並不是一件壞事!電商模式不同於過往傳統產業,不會有許多機械設備,也不會有眾多土地廠房,更不一定會有大量員工,工作的內容與流程都會呈現全新的樣貌。如果試圖想要用過往傳統的想法,來臆測猜想電商的意涵,其實只是徒勞無功!

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這一波電商當然會進行淘汰整併,今明年後開始經濟不景氣,會有電商公司面臨經營困難,也會有很多新進入者,但台灣電商根本都還投資不足呢!縱有泡沫也還是充滿希望!台灣電商還需要很多傳統產業投入,融合成全新模式,更需要更多資源投注,讓各種嘗試百花齊鳴。

天佑台灣!


文章出處:研究生的呢喃自語